亞運棒球打下亮眼成績 經典賽應該有信心更好
中華隊在亞運打出好表現,多數球員信心應該都會大幅提升,這批球員陸續累積經驗後,未來有機會成爲一級國際賽事主將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第十九屆杭州亞運在延期一年後,於10月1日正式展開棒球項目預賽,中華隊僅在首戰首局丟掉1分,以3連勝及連續21局無失分成績,取得B組第一名晉級。後續將在5日至6日,對戰A組勝出的中國及日本,不過這時就不僅要比勝場,可能會如2018年要比對戰優質率,得失分就很重要,前場以4:0完封韓國隊,也讓中華隊取得優勢。
亞運在WBSC的積分系統中,並不屬於頂級賽事,而且不是洲際賽事,只能算區域賽事,可以獲取的積分有限。除了中國以國內職棒球員出征外,其他都不是派出最頂級的國手陣容,韓國以年輕職棒球員扛重任、日本則派出社會人球隊選手,泰國、香港、菲律賓及寮國都是業餘隊,其中許多爲玩票性質而非正職的球員。
中華隊的名單,星度不如年初的世界棒球經典賽,當時由7名旅外及23名中職球員組成,本屆亞運中華隊則有9名小聯盟及日職好手、8名中職球員,及7名業餘選手。不過即使是業餘球員,還是包含其中包含吳升峰、王政浩等頗富經驗的成棒名將,以及職棒退役的陳敏賜。雖不是最佳國手陣容,但整體名單已優於其他代表隊。
即使對手不是很強,但中華隊國際賽容易軟手的症狀,在首場面對泰國的比賽還是出現,直到3局之後才逐漸放開。不過隨後就打出應有的身手,包含林立、林安可、林子豪、吳念庭及楊振裕等打者都有不錯的成績,尤其有別於以往國際賽的急躁,優異的本壘板紀律(plate discipline)令人刮目相看。在投手方面,林昱珉、古林睿煬及劉致榮則是在對韓國一戰讓國人振奮,表現十分亮眼。
中華隊許多打者在這次亞運展現不錯的本壘板紀律,是對韓國取勝關鍵之一,後續國際賽都能這樣打就不怕軟手了!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以往臺灣對於國際賽並無分級概念,大小比賽總是希望能精銳盡出,所有賽事都要職棒頂尖球員出征,常常造成職棒球員不堪負荷,現在則已經有分級制。過去有些進到職棒才逐漸開竅的選手,從小到大並沒太多國際賽經驗,一入選國家隊就打頂級賽事,容易過度緊張而綁手綁腳影響表現,這並非心理素質不佳,而是國際賽經驗不足。這部份彭政閔總教練就有建議,可以參考韓國的組隊模式,以年輕球員參賽,藉亞運賽事磨練吸收國際賽經驗,未來有機會成爲一級國際賽事主力球員。
這已經不是苦練決勝負的問題,而是球員沒辦法發揮原有實力,想要改善恐怕就需要靠更多經驗的累積。在有限的國際賽中,從組訓到先發名單都可以重新思考,像是經典賽時,是以中職球員扛起先發投手重任,但在亞運這三場賽事中,兩場是由資深業餘球員當先鋒,未來勢必要朝更高階國際賽邁進的劉致榮、古林睿煬及鄭浩均,沒借機賺點國際賽先發經驗實在可惜。
本土先發好手除非是想留到複賽當奇兵,若一直只能當牛棚太可惜,中華隊最缺的就是年輕先發投手的經驗累積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增加國內球員面對國外好手的出賽機會已是老生常談,像是停辦多年的亞洲職棒大賽及冬季聯盟,日、韓職棒都派出許多優秀球員出戰,這些對戰都可加速經驗的累積。另外這些賽事也曾跨出亞洲,包含澳洲棒球聯盟、歐洲聯隊、歐美聯隊、多明尼加等隊參賽,藉由其他賽事的交流,可以讓球員吸取更多對戰不同國家的經驗。
許多球員在亞運打出好成績,後續他們應更精進成長,成爲能在更高階賽事的主戰國手。接下來經驗的累積至關重要,未來面對各大國際賽事,好手們纔可以克服壓力,更有信心纔會有機會發揮應有的水準,幫助中華隊更上一層樓,不再一直苦澀地雖敗猶榮。
體育新聞